《藍色時期》 高二生的八虎有著校內天才的外號,無非是他與一群非菁英的好友們一起廝混,然而唯獨他一人卻是校內前幾名的資優生,讓人們意識到他擁有著天才的資質。 不過真實的他卻明白多少分的實力是需要多少分的努力去灌注,在外人眼裡他廝混胡鬧,在他的內在卻感受不到一絲波濤。 《藍色時期》有著相當細緻的心理疑問與對技藝的深廣講解,這裡的技藝便是對廣闊如大海的美術,有著相當充實的理解以及見解。 這包含著對技術的觀點與社會人文的認知調適,因為想來對技術這硬道理是條文與科學的,但在社會人文卻是抽象與浮動的,此時必須隨波逐流又得秉持住主觀的論述,在這片汪洋中找到自己的定錨點。 那是個對未來模糊不定的年紀,一個好的大學代表一個好的未來?美術是否只是一個興趣的旁門左道?為何在討好著所有人的同時,卻彷彿被所有人忽視一般? 八虎有著相當高的理解認知,理解著這個社會的基本規則,遵循著不讓他人麻煩又能在獲取快感的同時,保持著自身。 靈活的社會知識與隱藏在底下的巨大熱情,他感覺到某種不協調感正在一點一滴掏空著他,想必是某種做對又做錯的矛盾感,是一種必須讓他隱藏著自己真實情感活在這有著自身規則的社會中。 這時的他接觸到了一計叩觸他心門的視覺,那是被他視為異端,又或者說是被他認知的社會意識認知的異端,一個開啟嚮往美術的奇異大門,在這位被稱為天才的少年面前矗立著。 為什麼美術必須只得是興趣?那應該只是大人的說法吧。如果沒有了興趣更甚之為樂趣的事物,人又該為何而努力? 《藍色時期》帶著某種程度的叛逆精神,帶領著徬徨的靈魂接觸自己疑惑的精神,為什麼對自己誠實會是美術的門檻? 一點一滴的撬開一個明明熟悉著這,世間的規範,卻又對此不感到一絲興喜,又為何一張畫作觸動著少年的內心,又為何一句喜愛的風景讓他開啟新的世界? 這都是對自己內在的提問,而每當人們對自己的認知更為狹隘、禁錮時,可以說面對這類命題時,就更像是一種靈魂拷問,因為你明明感覺自己知道著甚麼,卻彷彿背棄著這種期待,轉身投向一種符合他人,符合這個世間的答案,以試著讓自己契合社會需要的齒輪,讓自我消亡。 為何鬱悶?為何哀痛?在面對校園人際,在面對未來規劃,在面對家庭期盼,在面對自我提問,明明有許多的選擇卻逼使著自己選擇看似簡單的路,這或許未必是一條不好的答案,但就像前面所提,一條你所不愛,一條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