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擱淺》記憶
我們每個人對個別一款遊戲的印象都不盡相同,你可能會記得反派的帥氣,或是女主的淒涼,還是某個有著特別共鳴的小支線,無論如何那段回憶都將主觀地成為你對該故事的核心記憶。
我對《死亡擱淺》的核心記憶,則是送行。
生老病死,其中的頭與尾是本人無法親自參與的,而其中兩者則是人生的歷練,苦難的創傷,很難說人們是由歡笑所定義,反倒更可能是由苦難來注定一個人的模樣。但這也並不能否定歡笑,因為它勉勵著我們繼續負重而行,我們就是背負著如此的重擔,望著曙光艱苦的前行。
在該故事的第一個主任務,對死者送行。並不是展現虛爆的那場緊急任務,而是對親人,對那一位你至關重要的人所賦予的死,給予屬於你的賜福。願她的來生好走,願這一生值得如此。
對於藝術,對於哲學,想必都不會避免於死的盡頭進行一場思辨。我相信這部作品是製作人對死的一番體悟,而對於遊戲進行的一場實踐,它的第一趟送行給予了我深刻面對這份記憶的重量。它是如此的輕薄,卻又如此的厚實,它也曾經將我擁入懷中,而我則在最後將它送入離別。
《死亡擱淺》談了非常非常多的內容、意義、想像與實踐,從主線故事的連結,人物與人物之間對於生與死的情感,這並不是人物在死亡之後的悼念,而是在一場我們終於認知到死亡並非盡頭,在彼岸之前的我們面對著不滅與湮滅的搖擺,或許也能意會到對於末日追求者他們來說,這並不是一個鐘點,而將會是一場黎明。
遊戲的節奏緩慢而踏實,也確實是一步一腳印地去踏過那片被時間洗刷而面目全非的新世界,那原本是人類曾支配的國度,而後又再一次地交還給時間。我們身為過客的認知,對於一切既定與必然的反抗命運造就我們可歌可泣的人生。
這是一段給予意識到死亡的成年人一份禮物,死亡擱淺是對死亡的遐想、苦難、夢幻與爆炸,炸開了人類的腦洞,解構了沒有既定的現實與虛幻飄渺的人生。那個害怕連結的人也像我們每個明白每一份連結是如此的沉重、煩悶,我們期待的與我們真正獲得的又有多少的契合?
繩子的這一端我們試圖維繫住,但能夠牢固這一條繩的則是兩人。我們的孤獨由這條線畫分,孤寂從我們的渴望蔓延,我們造就了多樣的自我,且壓抑著那些不符合設想的聲音而塑造出一個自我,卻也因此無法面對一個瘋狂的本我,以及跨越現實的超我。
我喜歡在這命題中看見實踐與抽象的平衡,在遊玩的樂趣與寫實色彩的想像當中抓取一個美妙的樂章,在這場漫長、崎嶇且富含樂趣的旅途中,它賦予了我在面對死亡之後,一點一點在面對人生百態中欣賞起這故事帶來抽象的人性,一場對行為主義給予價值的人生答題。
繼續走下去,雖然痛苦,樂趣並不全然在旅途上,冒著水泡磨傷手指的旅程,肌肉哀號而意識彷若沉入水中,苦難歷練著我們的全部,把它打造成你未曾想見的奇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