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地救援》
我要怎麼告訴他的父母,你兒子還活著,但是他死定了?
或許我們能預測、防範的事物總有其極限,但是生命呢?意志呢?一種堅信以及希望的內在力量呢?
去除了那些外在科技與專業知識後,能讓這位太空人在距離最近的救援距離,二十二億公里的天文距離外,地球到火星的漫漫長路,等待他的是絕望中的幽默與智慧,至少他必須得這樣才能生存下去。
故事從何開始,一個難以預料的發展,一個孤立無援的處境,一個與時間賽跑的生存競賽。
太空探察火星小組之一的植物學家馬克,在撤離行動中於沙塵暴中失散,失去生命儀器跡象被判定死亡的馬克,遭火星小組遺留在火星地表上。
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沙塵暴中逐漸因風力而失去軸心固定的火箭,如果軸心偏移過劇將導致地面小組全體無法撤離。作為領隊,她奉命下達撤離。
這項短期定居任務並非旨在長期生存而是僅供研究居住火星的資料與人員探勘,所攜資源相當有限,且也只是一個短期來回的地面調查,整期計畫耗費巨時的部分則是四年一期的地球與火星之間的運行軌道。
長達數個月的禁閉生活,這就是太空人面對遙遠星系探勘與移民前的艱難考驗。火星是人類移往新世界的第一站,卻也是不得不突破的極限。
在天文航行引擎未能做到突破性進展的狀況下,長時間宇宙航行勢必得是宇宙探索的必要之呃。
植物學家馬克的不幸遇難,可說帶給美國航太總署另一場打擊。不論是後來發現他的倖存,或者是在地面小組撤離後給予地球的報告,情況都十分不樂觀。
人們總是會記得這場偉大冒險中犧牲的性命,不論是可預估或是不可測之後果,輿論大眾將這天底下最聰明的人們塑造了一個神話,而打破神話就有如打破禁忌一樣,就勢必遭受處罰。
那幾乎就像為期數年的冷凍與沉靜,直到人們又能再度滿懷希望,忘卻上一次的傷痛再度出發。很不巧的是,這就是航太總署得面臨的外在壓力。
回到第一線的植物學家馬克,他的專業知識帶給他生存最欠缺的物資,糧食的生產。
靠著機運與科學知識,他弄出了馬鈴薯農場與栽培用的灌溉用水,與此同時他得想盡辦法向航太總署取得聯繫,因為糧食生產只是應急用途,如果最終沒有發出求救訊息,那一切都將枉然。
馬克的俏皮與幽默,在那對惡劣環境下處之泰然以其偶爾有感而發的獨到心聲,讓這一切彷彿有著轉機的空間。當殖民者種下第一顆種子並且收成時,殖民才算大功告成。馬克是如此的幽默著自己的創舉,第一位火星的馬鈴薯農夫。
面臨著惡劣天候與氣壓不穩的居住地狀態,他也得擴充發電以及對外移動工具的需求。其中與航太總署取得聯繫是在接收一台任務失敗的火星探勘車,並藉由雙向訊息聯繫達成了幾近不可能的任務。
雙方原本僅只於在地上作畫與天眼觀察這種幾乎無法交談的隔離模式,但當溝通管道恢復後,人們幾乎忘了問題還有一籮筐的麻煩在等待著他們。
但勝利所屬珍貴,這個為了拯救一人的大計畫,彷彿賭上了人類全體的尊嚴與希望,聚焦在那一位遠在天文距離外的孤獨男子。
那名男子所思考,想像以及疑惑的問題,絕非自己的巨大,而是渺小,是幾近無寂包圍而來的絕望。
他默默的捱上了數個月,只因為他還懷抱希望能夠活著回家。對其他組員遺留下的私人物品翻箱倒櫃,對自己偶發的際遇大談心境,不斷地對抗著內在的絕望與焦慮,不論是在工作或是消遣,他都得面對內在最深層的磨難。
身體的折磨可藉由傷口與治療的劇烈來探查,但是絕望與疑慮則是心境與情感表述的。
一個強顏歡笑用幽默對抗排山倒海的虛無,他望著無窮止盡的紅色山巒與沙丘,在這個星球上只有他一個人,一個生命體,一個脆弱但頑強抵抗的意志。
地球方面則是急如螞蟻,因為這對人類來說幾乎事關未來,因為那幾乎代表著人類的決心與開拓宇宙的無比毅力。
身負此任的航太總署自然得完成這不可能的任務,在時限前將物資或是救援隊伍送過去,而這項決定則留在當下返航狀態的宇航船上的組員們。
當下得知被留下的組員倖存,對指揮官而言是百感交集。一來她放棄了自己組員的性命造成的內疚,另一方面則感激大難不死的堅強。
但他們都知道,留下來的馬克要能活下去,希望幾乎微乎其微。
而破滅也幾乎如影將至。一晚對電源的例行檢查,卻突如其來遇到爆炸性失壓,當下沒有預兆或可循線索,馬克早已隨著爆炸飛出了艙口,面臨著缺氧與受傷的處境,但最危險的莫過於居住地的全面毀損。
那一晚馬克失去了他的農田,復耕無望而希望幾乎將盡。他的手中捧著被酷寒冰凍的株苗,對照著起先從適宜的土壤中掘起的生命,他眼中或許已經看到了結局?
收拾起當晚的殘破並且整修剩餘的居住地,馬克的大限已經算好了,只剩禱告了。
地球方面的拯救計畫也面臨著多方摸索以及協調,尤其推進引擎的不足更是雪上加霜。
在跨國領域的合作下,兩個方案回歸到一條賭上宇航船與全體組員,原本可以結束此其任務的組員們相信著將最後的組員接回將是必要的責任,在接近抗命的行動以及裡應外合下,使救援行動在一波三折下回歸前往火星的航程,只是任何的變動都會引起連鎖反應。
當馬克得知他的組員要返回火星救援他的同時,最後的步驟卻是得依靠另一個預設的往返火箭帶他脫離火星引力圈,在變化趕不上計畫的同時,大膽行事孤注一擲。
馬克與宇航船這兩條線交會在火星軌道上,馬克終於踏上了回家的路上。
最後,馬克退役並且擔任起太空人培訓計畫的導師。他記得生命的株苗,渺小而茁壯。馬克站在一群年輕的學子面前,講述起他在火星上的生存故事。
留言
張貼留言